運動醫學, 運動傷害, 醫學新知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Part 1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旋轉肌破裂修補手術對於醫師來說是常見的常規手術,通常術後一兩天很快就能出院,一般7-10天醫師會安排拆線,然而術後的復健恢復才是重中之重,若沒有良好的復健安排,常會產生肩關節沾黏、無力或是旋轉肌再度破裂的情形,因此術後必須積極進行復健治療。

術後復健進程

  • 前期階段(1-4週):減輕疼痛與炎症,進行輕度的肩部活動。此階段以減輕疼痛並恢復活動度為主要目標,儀器上可以選擇英特波加快恢復速度,徒手治療以放鬆周邊肌群、被動關節活動增加關節活動度,減低沾黏的發生,運動治療則可以進行手肘、手腕與手掌的活動,並且可以進行輕微的肩胛骨肌群等長收縮運動。
  • 中期階段(4-8週):主動活動,增加肩部活動度與肌肉使用。此階段應可開始進行主動活動,但尚不可在肩膀活動時加上阻力,可以在治療師徒手治療放鬆週邊肌群、被動活動與誘發肌肉後,自行嘗試主動進行同範圍的活動,同時以閉鎖鍊運動的方式逐步增加肩胛骨肌群運動強度。
  • 後期階段(8週-12週):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強化肩部肌肉與穩定性。此階段在運動時可以加入適當阻力,阻力的強度由治療師評估給予的大小,由閉鎖鍊運動進階為開放鍊運動,提升肩膀活動的動態穩定性與動作控制品質。
  • 加強階段(12週以上) :恢復正常運動並持續強化肩部功能,預防再次受傷。此階段肩膀的功能應恢復至可完全應付日常活動,此時的治療以預防再次受傷為主,持續提升肌力、動作控制品質與日常保健須知,避免過早肩關節退化或再破裂的產生。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旋轉肌破裂的預防建議

  • 強化肩部肌肉:進行肩關節穩定性訓練,有助於防止破裂。
  • 避免重複性壓力:長時間使用肩部的工作或運動時,應該適時休息。
  • 保持良好姿勢:日常活動或訓練中保持正確姿勢,減少肩部夾擠。

(圖文/翁義軒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Piper, C. C., Hughes, A. J., Ma, Y., Wang, H., & Neviaser, A. S. (2018). 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ful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27(3), 572–576.
  2. Ting, D. S., Yang, J. L., Lin, K. H., Wang, T. G., & Lin, J. J. (2023). Alteration in coracohumeral ligament and distance in people with symptoms of subcoracoid impingement.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4(1), 58.
  3. Chang, C. Y., Weng, Y. H., Chang, C. H., Yang, J. L., Chen, P. T., & Lin, J. J. (2024).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humeral adductors in subjects with rotator cuff tear. 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144(5), 2039–2046.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