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 運動傷害, 醫學新知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Part 2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繼上一篇《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Part 1》介紹旋轉肌破裂術後的復健進程及預防建議後,接下來要為大家介紹物理治療如何協助我們面對旋轉肌的破裂,以及我們可以做什麼樣的運動去強化我們的肩關節,提升日常生活功能。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主要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肌肉功能恢復並改善造成旋轉肌破裂的生物力學因子,術前與術後都需要執行,透過矯正致病機轉才能避免症狀加劇與復發並促進恢復。臨床上常使用的物理治療方式則包含以下三種:

  • 體外震波治療:每周一次在患處進行體外震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與增生。
  • 徒手治療:透過徒手治療放鬆過度代償的肩膀肌肉,保持良好的肌肉彈性並減少疼痛。
  • 運動治療:針對肩部肌肉的運動訓練能強化肌肉力量,改善肩關節穩定性,並提升日常生活功能。

研究指出,旋轉肌破裂患者常會因為肩部其他肌群過度徵召而影響動作品質並加速肌肉疲勞。因此,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不僅針對旋轉肌本身,還可處理肩部周圍的肌肉失衡問題,常見需要處理的肌肉包括肩胛骨肌群、肱骨內收肌群等。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運動治療

在運動治療的部分,以下將分別介紹針對下斜方肌、大圓肌以及前鋸肌的運動,以強化肩關節肌肉力量,並改善關節的穩定性。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 下斜方肌運動

彈力帶固定位置:固定於骨盆高度。

動作要領:面對彈力帶,雙手抓握並保持手心朝內,站姿下抓握彈力帶,兩端雙手向前約30度且彈力帶拉平,向後拉伸並夾背至手臂與軀幹平行後,回復原位。

注意事項:保持手肘伸直,約三秒拉、三秒回,避免聳肩,感受肩胛骨後側肌肉收縮。

每天3組,每組10下,共30下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 大圓肌運動

彈力帶固定位置:固定於骨盆高度。

動作要領:患部手側面對於彈力帶,單手抓握並保持手心朝後,站姿下抓握彈力帶,患部手向外約30度且彈力帶拉平,向身體後內拉至手臂與軀幹平行後,回復原位。

注意事項:保持手肘伸直,約三秒拉、三秒回,避免聳肩,感受腋下至肩胛骨下緣肌肉收縮。

每天3組,每組10下,共30下

旋轉肌破裂術後復健指南
  • 前鋸肌運動

彈力帶固定位置:固定於胸口高度。

動作要領:背對彈力帶,手肘彎曲90度,雙手抓握並保持手心朝下,動作開始時手肘向前伸直(出拳),無法再伸直後將肩胛骨向前突至無法再往前則回到原位。

注意事項:肩胛骨向前突時保持手肘伸直,約三秒拉、三秒回,避免聳肩、彎腰,感受肩胛骨向前移動。

每天3組,每組10下,共30下

(圖文/翁義軒物理治療師)

參考資料

  1. Piper, C. C., Hughes, A. J., Ma, Y., Wang, H., & Neviaser, A. S. (2018). 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ful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27(3), 572–576.
  2. Ting, D. S., Yang, J. L., Lin, K. H., Wang, T. G., & Lin, J. J. (2023). Alteration in coracohumeral ligament and distance in people with symptoms of subcoracoid impingement.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4(1), 58.
  3. Chang, C. Y., Weng, Y. H., Chang, C. H., Yang, J. L., Chen, P. T., & Lin, J. J. (2024).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humeral adductors in subjects with rotator cuff tear. 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144(5), 2039–2046.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