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活動時肩膀發出聲音,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若伴隨疼痛問題,多數人會尋求醫療協助,但若只有喀喀聲而不會痛,需要注意嗎?
肩膀發出聲音可能代表關節狀態不穩定
肩關節因為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需要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協助收縮拉伸來活動,因此最易不穩定,所以若長期不良的姿勢就容易發生錯位,或是頸部胸部肌肉骨骼活動度上的代償,嚴重時更可能影響到脊椎,多數人屬於後天日常活動或習慣造成的。
天生或遺傳:天生關節因各種原因不吻合,大多都從小就有症狀。
後天:原因多為外傷、過度使用(運動員或背重物等)、姿勢不良、退化。一種是肌肉太過僵硬,旋轉肌群(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力量不足,容易拉傷或撕裂傷;另一種是肌腱沾黏、韌帶、關節囊硬化,姿勢不良造成骨頭位置不佳和肌腱韌帶摩擦發炎,引起的沾黏和攣縮,繼續磨擦會增加肌腱撕裂或者軟組織受傷的狀況。
若每次關節活動都會肩膀發出聲音,就必須要好好檢查
若每次活動都會肩膀發出聲音,表示關節與骨頭肌腱可能已經在錯誤的位置不停磨損,為了避免症狀的惡化,務必要找物理治療師做檢查和治療。
物理治療評估
- 動作檢查與觸診:手臂外旋內旋、手臂前舉後舉和外展運動,檢測關節活動角度與肌肉張力相對變化的情形,以及檢查發出喀喀聲的位置。
2. 確定肩膀發出聲音的關節:胸鎖關節(SC joint)、肩鎖關節(AC joint)、肩肱關節(GH joint)和肩胛胸廓關節(ST joint),並檢查是否有半脫位或明顯排列不佳的情形。
3. 確定與肩關節不穩定的組織:肩胛骨、肌肉、韌帶、關節囊,例如肩胛骨異常突出、上斜方肌過於緊繃以致鎖骨歪斜等。
治療的目的,是讓關節恢復穩定
徒手治療
1. 處理該部位過度緊繃的淺層肌群筋膜,協助做適當的伸展。
2. 關節鬆動術協助骨骼系統(肩胛骨、胸骨、鎖骨等關節)復位。
3. 軟組織鬆動處理輕微的沾黏、硬化的肌腱或關節囊。
運動治療
加強肩膀周遭肌群的控制,和患者本體感覺練習,訓練正確肌群施力帶動關節活動,例如三角肌、棘上肌、胸大肌等的肌力訓練。
治療後期的動作分析與再評估
確認活動時關節的穩定度、活動角度及範圍是否恢復正常。
肩關節活動受限對生活影響巨大,精準治療非常重要。
不只是肩關節,手肘、手腕、髖部、膝蓋或腳踝都有可能發出喀喀的聲音,這時沒有加緊治療可能會讓韌帶或肌腱過度磨損,之後關節就會無法與肌腱做柔順的滑動,更可能開始逐漸產生疼痛、活動角度受限,對生活影響非常大。
(延伸閱讀:你止損了嗎?)
利用科學及精準治療為每一位個案做因人制宜的評估與治療規劃,才能發揮物理治療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