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的最後,我們用「安全、耐用、而且容許更多樣的活動」來描述良好的姿勢,乍聽之下如同某種廣告標語,可惜良好姿勢並非能夠量產的商品,它更像是一種狀態或概念。實際上,每個人達成良好姿勢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弄巧成拙很常見
覺得自己駝背,努力抬頭挺胸,卻挺到太多腰部導致腰痠;覺得自己膝蓋不好,格外努力站直,結果誤把關節囊越推越鬆弛……諸如上述有心改正姿勢,卻不慎弄巧成拙的案例,在物理治療師的診間不勝枚舉。
依身體狀態,調整合適的好姿勢
有些人的身體狀態,無法做出教科書上的理想姿勢。排除特殊疾病的影響,最常見的原因是,長年處於某姿勢或重複某動作次數過多,關節附近的軟組織僵化沾黏,變成卡住、動不了的狀態。假如關節卡住無法順利動作,合適的姿勢就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如果仍舊追求教科書上的標準姿勢排列,反而會使某些部位承受過大的壓力,弊大於利。好消息是,普通程度的關節卡住,有機會透過物理治療改善,重新讓關節恢復動作能力後,還是能追求更理想的姿勢。
回到好姿勢,獲得輕鬆身體
我們不能期待一個人時時刻刻維持理想姿勢,因為人不是定格不動的雕像,生活中需要各式各樣的動作。即使是常被以為「坐著不動」的辦公室族,低頭開抽屜、抬頭跟人講話、轉身接電話,都會用到脊椎動作,即使剛開始辦公時,用心讓自己擺位成理想姿勢,也很快就會離開那個精心擺位的位置。
追求理想姿勢的另一層意義是,培養身體回到相對輕鬆狀態的能力。我們說理想姿勢是身體負擔最小的狀態,如同舒適溫暖的家,人總會出門工作/上學/採買/旅遊,收獲了薪水/知識/日用品/精彩回憶之後,要回到家裡充電休息,如果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天兩天或許還能勉強支撐,時間長了終有累垮的一天。想回到舒適的家,要知道家的位置,還要能辨別社區鄰里的地景氣息,有些人的身體歪斜久了,已經忘記理想姿勢的感覺,身體在外流浪十分辛苦。
好在神經肌肉系統是可以訓練的,透過細心指導、耐心練習,大部分遊子終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