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物理治療, 醫學新知

中風後如何控制張力?掌握這5種方法,讓動作恢復更順暢

控制中風後張力的5種方法

瞭解如何控制中風後的高張力,再搭配復健運動,抓緊動作恢復的黃金期。

本篇關鍵字:中風、中風復健、中風張力、中風後痙攣、神經物理治療

文章主題如下:

為什麼中風後會產生肌肉張力問題?

中風後,大腦受損導致大腦和脊隨之間的訊號無法正確傳遞,脊隨反射(Spinal reflexes)因為大腦受損而無法被正常的抑制,造成整體肌肉張力變高,因此中風個案控制動作的能力下降。「張力過高」的中風後痙攣(Post-stroke spasticity, PSS)通常在中風後的3-6個月達到最高峰,上肢常見於屈曲肌群,而下肢則常見在伸直肌群。中風後痙攣容易造成肌肉僵硬、關節活動受限,長久下來甚至會導致關節攣縮、疼痛、姿勢異常,影響日常活動與復健成效。

中風後痙攣的原因

控制中風後張力的5大常見方法

以下是臨床中常見的五種張力控制方式,每種方法都可依個案狀況搭配使用,由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共同評估與執行。

控制中風後張力的5大常見方法

一、拉筋與關節活動度運動(Stretching &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

目的:
拉筋可以維持肌肉彈性,放鬆緊繃肌肉。關節活動度運動除了可以維持關節活動度,預防攣縮、刺激關節的感覺回饋,還可以預防因為太久沒有動而產生深層靜脈栓塞的發生。

執行方法:

  • 若中風個案尚無法自主控制動作,將由治療師或照顧者執行被動關節活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若個案有些微自主動作,則可以由個案自己或搭配一位協助者執行主動-協助關節活動(Active-Assisted Range of Motion, AAROM)。
  • 拉筋後結合適當擺位來延長肌肉放鬆的效果,且預防因為不正確姿勢而造成張力升高的可能。
  • 執行拉筋和關節活動度運動之前,可搭配熱敷或低強度振動放鬆,減少因為拉扯肌肉而產生的疼痛。

注意事項:
執行拉筋和關節活動度運動時,動作需要「慢、穩且持續」,避免快速拉扯造成肌肉反射性收縮或是用力過猛造成肌肉拉傷。

拉筋+關節活動度運動降低張力

二、肉毒桿菌素注射(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目的:
暫時性降低局部肌肉張力、改善疼痛或關節活動度、避免關節攣縮以及改善上肢或下肢功能性活動能力。

原理:
肉毒可抑制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使肌肉暫時放鬆,一般效果約持續3–6個月。

常見施打部位:

  • 上肢:肱二頭肌、腕屈肌、手指屈肌。
  • 下肢:腓腸肌、股直肌、大腿內收肌。

注意事項:
注射後2–4週為效果高峰期,此時應積極搭配物理治療與動作訓練,讓放鬆的肌肉學習正確用力。

注射肉毒桿菌素降低張力

三、肌貼(Kinesio Taping)

目的:
透過貼布的彈性,對肌肉提供持續性的牽拉,協助高張肌肉放鬆或是誘發較弱的肌群。另外,貼布也可以提供皮膚持續性的感覺回饋,刺激中風個案的感覺動作以及本體感覺系統。

應用方法:

  • 放鬆過度緊繃肌群(如肱二頭肌、腓腸肌)。
  • 穩定關節姿勢(如手腕下垂、足下垂)。
  • 誘發較弱的肌群(如手腕伸直肌群、手指伸直肌)。
  • 提供感覺回饋。

注意事項:
需由專業治療師根據個案狀況決定貼布張力大小與貼附方向,應避免錯誤方向以及留意皮膚有無過敏情形。

肌貼降低張力

四、震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

目的:
震波可降低肌肉張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痙攣與疼痛。

原理:
利用震波震盪高張力肌群,抑制肌梭反射、減少運動神經元興奮性,以達到改善肌肉痙攣與減少疼痛的效果。

臨床效果:
研究指出,震波治療能有效降低中風後小腿、前臂屈肌張力,並提升動作控制能力。

建議頻率:
一週一次,為期至少3週,且需配合動作訓練,避免單獨使用。效果可以維持大約4-6週。

震波降低張力

五、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目的:
利用磁刺激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性,促進神經可塑性,重建運動神經元的控制通路。

原理:
rTMS 透過非侵入性的磁刺激改變大腦皮質的興奮性,調節受損與未受損大腦半球間的平衡,使運動神經傳導更穩定,間接減少張力過高現象。

臨床效果:
研究指出,利用高頻或低頻rTMS,誘發或抑制大腦皮質活性,再立即搭配傳統物理治療,可以有效改善中風個案上肢的功能和降低張力。然而針對下肢的效果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

建議頻率:
通常每週進行3–5次,持續4–6週,且需配合動作訓練,避免單獨使用。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降低張力

結論:控制好張力後,及時搭配復健運動,讓動作慢慢回來

張力控制只是第一步,後續的動作重建才是關鍵。無論採用哪一種張力控制方法,都應該在治療後及時搭配復健運動,讓身體在張力放鬆的時間內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控制。透過物理治療師和中風個案討論出的訓練計畫,協助中風個案逐漸建立穩定的姿勢控制與協調動作,進而一步步邁向功能恢復的目標(如自行走路、拿取物品、恢復自理能力或回到職場)。

圖文/張立萱物理治療師

若您或是身邊親友有中風復健的疑問或需求,歡迎預約諮詢中風復能門診

詳情請洽 全星物理治療所

電話: (02)2599-4881,或加入官方Line ID: @nebula22,專人為您服務。

想了解更多關於中風復健的資訊,可以繼續閱讀這幾篇文章:

<中風後怎麼復健?從大腦訓練起!>

<中風後為什麼一定要做復健運動?運動對大腦修復的4個關鍵作用>

<中風後,家人可以幫忙做哪些被動關節運動?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中風後,上肢復健常見的3種方法>

<中風後,走路膝蓋一直往後頂?常見的5個「膝過度伸直」問題解析>

<中風出院後去哪裡復健?中風復健規劃懶人包>

<中風步態訓練全攻略:從初期復健到後期強化,一步步帶你走得更穩更好>

參考文獻

Kuo ChihLin, K. C., & Hu GwoChi, H. G. (2018). Post-stroke spasticity: a review of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s.

陳右緯, 張庭瑜, 程遠揚, 劉濟弘, 陳柏霖, 黃國倫, … & 鄭建興. (2021). 2021 年台灣神經學學會, 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 台灣中風醫誌3(1), 1-27.

Huang, Y. C., Chen, P. C., Tso, H. H., Yang, Y. C., Ho, T. L., & Leong, C. P. (2019). Effects of kinesio taping on hemiplegic hand in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post-stroke spastic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55(5), 551-557.

Xiang, J., Wang, W., Jiang, W., & Qian, Q. (2018). Effect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on spasticity in post-stroke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50(10), 852-859.

Lee, H. Y., & Ryu, B. (2025).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Upper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A Meta-Analysis. Brain & Neurorehabilitation18(2), 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