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物理治療, 醫學新知

中風出院後去哪裡復健?中風復健規劃懶人包

中風出院後去哪裡復健?中風復健規劃懶人包

中風出院後復健怎麼選?中風患者出院後的第一個難題往往是「不知道接下來要去哪裡復健」。在中風剛發生時,可以選擇在參加在各大醫院輪轉的傳統住院復健,或是透過醫院個管師評估轉介參加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腦中風PAC)。但是,過了在傳統住院復健的6個月後呢?各大醫院皆不再繼續接收中風超過6個月的中風患者。或是腦中風PAC計畫結束後,這些中風患者該怎麼制定最適合自己的復健選擇呢?許多家屬在出院前才發現,醫院的復健資源有限,無法長期支持。若不知道如何搭配「健保復健」與「自費復健」,可能錯失寶貴的恢復黃金期。

出院只是第一步,後續的復健規劃更是關鍵!

大部分的人知道出院之後可以回到原復健醫院的門診繼續做復健,但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健保之下的門診復健需求根本供不應求,治療師也人力吃緊的情況下,要不是排門診復健要等很久,且次數一周只能1-2次,要不是治療師因為一個人要照顧多個病患而太過忙碌,變成以固定式機器運動為主的復健訓練,導致訓練的品質大大的被壓縮。其實還有另外的選擇是,在健保體系的復健之外,搭配到物理治療所做自費的一對一的復健訓練,補足在醫院沒有時間訓練到的部分,像是身體穩定度、四肢動作控制或是平衡感,把中風患者的復健潛能發揮到最大化。

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讓我們一起瞭解有那些中風復健的選擇,越早知道,可以有越多的時間安排和準備,才不會在即將出院之際,慌了手腳,耽誤了每個中風患者恢復的潛力,甚至錯過中風後的復健黃金期。

中風出院後去哪裡復健?5種常見選項一次整理

從一張圖,簡單了解自己目前處在哪個階段以及有哪些復健選擇,為後續復健計劃提前做準備。

中風復健階段流程圖

中風患者出院之後,有幾個復健選項可以選擇,包含:醫院門診復健、復健科診所復健、申請長照復能、居家自費復建或是物理治療所復建。有這麼多選項該如何選擇呢?可以依據自身的需求評估合適的搭配選項!

中風出院後復健資源一覽表

出院前可以做什麼準備銜接出院後的復健?3步驟行動指南

第一步:評估與瞭解復健選項

依照中風嚴重程度、自理能力、經濟狀況、交通便利性以及期望的復健模式為主要考量。評估中風患者目前的狀況、瞭解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以及選擇合適的中風復健選項。越來越多中風患者和我分享,他們會利用健保復健搭配自費復健,一方面利用醫院的固定式器材持續加強肌力和耐力,另一方面利用物理治療所的一對一自費復健,訓練在醫院比較沒有時間練習到的「比較細節的動作控制」,大大提升整體復健的效率。

第二步:主動預約,瞭解環境

找出幾個選項之後,除了等待出院後回到原醫院掛門診復健以外,也可以先找到合適的自費物理治療所瞭解環境以及服務內容,或是預約出院後的諮詢,待出院時可以直接到現場諮詢評估和討論復健計畫。

第三步:確定時間,訂定階段目標,開始訓練

確定好復健單位和復健時間後,與您的物理治療師討論復健計劃,訂定階段性目標,並且積極參與訓練。不只在上課時要積極,執行治療師給的回家功課也很重要。

出院後第一站:全星物理治療所(舉例)

全星中風復能門診特色:

  • 訂定期望之復能目標:釐清目標挑戰,協助擬定復健計畫
  • 執行精準復健計畫:由多年臨床經驗「神經專科治療師」,依據「腦部神經科學」的基礎,執行復能訓練
  • 分階段穩定進行訓練:從「單關節動作誘發」、「多關節動作控制」到「功能性動作整合」的漸進式訓練,並且加入核心穩定及動作協調訓練
  • 安心返回生活:除了強化健康與體能表現,預防跌倒和失能,也可指導居家運動以及中風照護技巧,提升自主訓練效能
  • 室外活動參與:室內安全基礎訓練,室外參與戶外活動體驗

成功案例分享-林先生

41歲的林先生是一位橋腦出血型中風的個案,動作表現型態類似小腦中風,對於四肢的協調和身體穩定控制能力影響較大。結束6個月的住院復健後,林先生繼續利用醫院的門診復健搭配全星物理治療所的一對一自費中風復健,精準針對肢體需求對症下藥,重新找回腦部與肌肉的連結。林先生回饋:即使已經超過醫學上中風恢復黃金期的6個月,在全星中風訓練短短兩個月的時間(約10堂課),他感覺自己的身體控制能力被建立起來,協調力和平衡能力大幅度提升,讓他在走路時明顯感受到比以前更穩定,以往只能免強使用助行器轉位,並且極為艱辛,現在進步到使用助行器就能夠穩定行走,甚至進階到跑步機訓練。

林先生表示:

中風個案推薦

結論:出院只是回到日常生活的起點,下一步的復健規劃決定你的未來

當中風患者出院的那一刻,看似治療過程的結束,其實是回到日常生活的起點。離開醫院環境的保護之後,如何延續復健、重建生活功能,將直接影響中風患者未來的生活品質和自理能力。出院後的每一個復健選擇,並不是為了「恢復到過去」,而是學會如何陪伴這個新的身體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請記得,出院不是結束,而是一段重新學習、重新出發的開始。

中風後常見Q&A

  1. 中風後多久開始復健?
    • 當生命徵象穩定之後,越早開始復健,恢復的速度也會越快越好。
  2. 住院 vs. 門診 vs. 居家該怎麼選擇?
    • 每個人適合的復健類型不一致,但大部分會鼓勵中風患者如果能夠出門,就盡量出門,外出可以提供中風患者更多不同的刺激,也可以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哪些部分可以加強訓練。
  3. 如果時間和經濟有限,怎麼安排優先順序?
    • 關鍵不是做多,而是「做對」!在時間和經濟有限的情況下,會建議中風患者在健保復健下,建立復健習慣持續為神經提供刺激,避免因為完全停止復健而快速退化。另外,再搭配一周1-2次「目標導向」的自費復健,加速特定功能的恢復,加強動作控制的細節調整,補足健保復健沒有時間訓練的部分。自費物理治療師提供的居家運動指導也可以提升自我訓練效能,使整體復健計畫更加豐富完整。

圖文/張立萱物理治療師

若您或是身邊親友有中風復健的疑問或需求,歡迎預約諮詢中風復能門診

詳情請洽 全星物理治療所

電話: (02)2599-4881,或加入官方Line ID: @nebula22,專人為您服務。

想了解更多關於中風復健的資訊,可以繼續閱讀這幾篇文章:

<中風後怎麼復健?從大腦訓練起!>

<中風後為什麼一定要做復健運動?運動對大腦修復的4個關鍵作用>

<中風後,家人可以幫忙做哪些被動關節運動?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中風後,上肢復健常見的3種方法>

<中風後,走路膝蓋一直往後頂?常見的5個「膝過度伸直」問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