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股骨頸骨折術後2復健運動:走得穩比走得多更重要!

對於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或股骨頸骨折手術的個案來說,術後常常會遇到一個共同的挑戰:走路不再像以前那樣順利。
許多人發現自己:
• 蹲不下去
• 腿抬不起來、無法盤腿
• 邁步困難,走不遠、走不穩
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動作,其實都是髖關節活動受限後的表現。走路的問題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導致其他部位慢性痠痛或關節損傷。
能走就好,走得好不好重要嗎?
走路是一個涉及全身協調的動作,不只是腳在動而已。它需要:
• 髖、膝、踝關節的靈活配合
• 腰椎與骨盆的穩定控制
• 上半身與下半身的協調運作與重心轉移
如果髖關節術後復健沒有做得好,容易出現代償現象,例如:
• 身體左右搖晃
• 步態偏斜或拖行
• 無法長時間站立或行走
久而久之,不只髖關節功能退化,還會造成腰部、小腿、膝蓋甚至對側髖關節的不適與提高受傷風險。
術後復健迷思:走路走多一點就會好嗎?
很多人認為「多走路就是最好的復健運動」,但事實上,當髖關節功能還沒恢復時,只練走路可能適得其反,身體會用慣用的代償模式執行,還是練不到真正想要的活動度跟功能方向。
關鍵策略:從動作元素出發的居家復健運動
我們需要進一步「拆解」走路需要的動作元素,例如,走路腳步邁不開,可能來自於走路時沒辦法單腳承重,髖關節沒辦法完全伸直,這時可能就需要把這個元素單獨抓出來練。物理治療師會針對弱點個別化設計復健運動。以下提供兩個常見問題與運動建議:
復健運動 1:髖關節彎曲/伸直
如影片所示:髖關節彎曲/伸直,讓開刀側跪在椅子上(膝蓋墊毛巾),另一腳墊高,手扶著牆面可增加患側承重的信心與輔助,若髖關節打得直,可練習反覆彎曲伸直,增加髖關節動作控制能力及練習單邊承重。
此外,日常生活中,不會只走直線,可能會有高低起伏、方向不一、步伐大小、快慢的不同。除了彎曲伸直之外,也需要練習內外轉+內外展,增加髖關節不同方向微調的能力,可以動得更流暢。
復健運動 2:髖關節內外轉+內外展
如影片所示:髖關節內外轉+內外展,大腿中間夾稍微有厚度的毛巾,雙腳微彎,左右腳輪流出力推毛巾,帶動髖關節內轉+內展及外轉+外展,過程中避免腰部骨盆搖晃。
(⚠️術後初期醫生可能建議避免彎曲超過90度、不要跨過中線、不要翹腳,待患部狀況穩定後,應漸進式恢復上述動作,而非永久避免。)
髖關節術後復健的黃金原則:從穩定到功能
當上述動作能穩定完成後,就能漸漸增加走路的距離與時間,甚至加入像是:
• 走樓梯
• 方向變換的練習
• 快走或不平地行走
讓髖關節不只是「能走」,而是「走得穩、走得久、走得不痛」。
物理治療不僅能加快恢復速度,也能避免未來出現二次傷害或其他關節問題,也是術後復健非常關鍵的一環。
⸻
小結:髖關節置換不是終點,正確復健才是新生活的起點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在經歷髖關節手術後的復健過程,不要急著追求「走越多越好」,而應該從動作品質出發,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指導,逐步找回自然的步態與生活功能。
走得穩比走得多更重要。
若您或是身邊親友有術後復健的疑問或需求,歡迎預約諮詢骨科術後復健
詳情請洽 全星物理治療所
電話: (02)2599-4881,或加入官方Line ID: @nebula22,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