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上肢復健常見的3種方法

瞭解中風後,有哪些上肢復健方法可以選擇,多元化上肢復健的內容,加速上肢功能恢復的速度。
本篇關鍵字:中風、中風復健、上肢復健、神經物理治療
文章主題如下:
- 傳統物理治療訓練
- 上肢輔具與科技輔助設備訓練
- 大腦神經調節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 結論:結合多元的方法,加速上肢復健的成效!
- 上肢復健常見Q&A
中風(腦中風)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常因腦部血流中斷(缺血型中風)或腦血管破裂(出血型中風)導致腦部神經細胞受損或死亡,造成運動、感覺、語言或認知等功能障礙。雖然中風個案已經藉由復健慢慢恢復下肢行走能力,但大部分的人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礙,如上肢張力太強、手臂無力、手指無法靈活活動等,對日常生活起居影響甚鉅。因此,有效的上肢復健不僅可以預防肌肉或關節攣縮、改善上肢無力、增進手指靈活度等,更有助於改善日常生活功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本篇文章將介紹目前常見且具實證文獻支持的上肢復健方法,包含傳統物理治療訓練、大腦神經調節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以及上肢輔具與科技輔助設備訓練等。

一、傳統物理治療訓練
傳統物理治療訓練是中風復健的基石,透過適當且大量重複的練習,促進腦神經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幫助個案恢復身體的感覺或運動功能。以下為臨床上經常使用的訓練方法:
1. 侷限-誘發動作治療(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CIMT 是針對中風後單側上肢運動障礙所設計的治療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強迫使用患側手臂」。做法是在固定時間內限制使用健側上肢(如戴上手套或綁起來),強迫個案在執行日常活動或特定訓練時只能使用患側手。研究顯示,CIMT 能有效刺激大腦皮質重組,提升患側上肢功能。然而,此方法對個案的體力與意志力要求較高,適用於已具有部分自主活動能力的人。
2. 雙側訓練(Bimanual Training)
雙側訓練是利用雙手同時參與活動,如折毛巾、開瓶蓋、穿衣服、端盤子、轉方向盤等日常任務,促進雙側大腦皮質協同運作,強化神經網絡間的連結。研究顯示,雙側訓練不僅有助於患側手臂的動作啟動,也能提升雙手動作協調性與功能性表現。
3. 鏡像治療(Mirror Therapy)
鏡像治療利用一面鏡子放置在個案兩手之間,反射面朝向健側手,使個案觀看健側手在鏡中動作的影像,產生視覺錯覺,彷彿患側手也在活動。這種視覺輸入能刺激大腦運動皮質區,進一步促進神經可塑性。研究顯示,鏡像治療可改善上肢運動功能及減緩中風後的疼痛。
4. 任務導向訓練(Task-Oriented Training)
任務導向訓練是將復健訓練與實際生活任務結合,例如撿東西、開門鎖、使用餐具、刷牙等。這種訓練方式能提升患者的動機與參與度,同時強化患側上肢在現實情境中的功能表現。研究顯示,任務導向訓練能有效提升上肢動作控制與日常生活能力,並維持長期效果。
二、上肢復健輔具與科技輔助設備
除了上述方法,現代復健也結合愈來愈多輔具或科技輔助設備提升訓練的效率與趣味性。以下為幾種常見的上肢復健輔具:
1. 機械手臂輔助系統(Robotic Arm)
機械手臂能夠協助中風個案完成手臂的各種動作,例如手肘彎曲/伸直、前臂旋轉、手腕彎曲/伸直或手指抓握等,同時提供即時回饋與動作矯正。有些高階系統還能根據個案的肌電訊號自動調整輔助強度。研究顯示,機械手臂輔助訓練在改善中風個案的上肢動作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成效。
2.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訓練
透過VR環境模擬日常活動或遊戲任務,提升個案參與度與動機,並促進視覺、動作與感覺的整合訓練。部分系統甚至能與感測器連動,記錄訓練數據以利追蹤復健進度。
3. 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利用電流刺激神經,誘發患側肌肉收縮產生動作,並且與實際動作訓練結合,達到協同強化的效果。
4. 手部訓練輔助工具
如握力球、手部副木、幫助手掌打開的復健手套等,可在家中進行簡單的伸展與強化訓練,方便居家訓練。

三、大腦神經調節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近年來,非侵入性的腦刺激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神經復健領域,其中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最為常見。
rTMS 是什麼?
rTMS 是透過磁場脈衝刺激大腦皮質特定區域,進而達到調節大腦皮質興奮性的作用。人的雙側大腦有著大腦半球間互相抑制(interhemispheric inhibition)的功能,中風後,患側大腦對於健側大腦的抑制功能減弱,健側大腦反而過度抑制患側腦,造成雙側大腦互相抑制的功能變得不平衡,影響著動作的恢復。這時rTMS就可以用來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性,進而改善中風個案的動作功能。
對於中風後的個案,rTMS 可以用於:
• 抑制健側大腦皮質過度活躍(低頻rTMS)
• 促進患側大腦皮質的活化(高頻rTMS)
這種「平衡雙側大腦皮質興奮性」的策略,有助於促進神經重組與運動功能恢復。研究發現,結合 rTMS 與物理治療(如CIMT或任務導向訓練),可以提升上肢功能恢復的速度與程度。藉由rTMS啟動大腦皮質興奮性,緊接著後續的物理治療動作訓練,可以促進神經可塑性,強化與穩定這些新建立的神經連結。
然而,rTMS 並非每位中風個案皆適用,執行前必須經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是否安全與適合。
結論:結合多元的方法,加速上肢復健的成效!
中風後的上肢復健是一段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在大量且重複訓練的基本原則下,加進多樣化且科學化的訓練方式,結合傳統物理治療、上肢輔具與科技設備輔助或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提升復健動機,激發恢復潛能,幫助個案逐步找回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成功的復健仰賴多方合作:專業的醫療團隊、個人堅持與毅力,以及家屬的支持與陪伴。透過持續而有目標的訓練,每一位中風個案都有機會重拾自信與希望。
上肢復健常見Q&A
- 中風後,我的手完全不會動怎麼辦?
答:中風初期,可以從「被動關節運動」開始。被動關節運動不僅可以維持關節運動,每次的活動都可以讓患側肢體有更多的感覺刺激,也可以促進大腦動作的恢復,千萬不要因為還不會動就放著,越早開始刺激患側手,他的恢復也會越好越快。
想瞭解如何執行被動關節運動,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中風後,家人可以幫忙做哪些被動關節運動?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2. 中風後,我在家裡要如何練習手部的動作?
答:當手部有一點抓握能力時,除了訓練抓的動作,也要練習讓手指放鬆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建議可以讓患側手盡可能多參與活動,像是:扶杯子、穿衣服、洗澡等。
若您或是身邊親友有中風復健的疑問或需求,歡迎預約諮詢中風復能門診
詳情請洽 全星物理治療所
電話: (02)2599-4881,或加入官方Line ID: @nebula22,專人為您服務。
想了解更多關於中風復健的資訊,可以繼續閱讀這幾篇文章:
<中風後為什麼一定要做復健運動?運動對大腦修復的4個關鍵作用>
<中風後,家人可以幫忙做哪些被動關節運動?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中風後,走路膝蓋一直往後頂?常見的5個「膝過度伸直」問題解析>
參考文獻
Huang J, Ji JR, Liang C, Zhang YZ, Sun HC, Yan YH, Xing XB. Effects of physical therapy-based rehabilitation on recovery of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n Palliat Med. 2022 Feb;11(2):521-531. doi: 10.21037/apm-21-3710. PMID: 35249330.
Cauraugh JH, Kang N. Bimanual Movements and Chronic Stroke Rehabilitation: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Applied Sciences. 2021; 11(22):10858. https://doi.org/10.3390/app112210858
Thieme H, Morkisch N, Mehrholz J, Pohl M, Behrens J, Borgetto B, Dohle C. Mirror therapy for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after strok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8 Jul 11;7(7):CD008449. doi: 10.1002/14651858.CD008449.pub3. PMID: 29993119; PMCID: PMC6513639.
Geller D, Goldberg C, Winterbottom L, Nilsen DM, Mahoney D, Gillen G. Task Oriented Training Interventions for Adults With Stroke to Improve ADL and Functional Mobility Performance (2012-2019). Am J Occup Ther. 2023 Mar 1;77(Suppl 1):7710393050. doi: 10.5014/ajot.2023.77S10005. PMID: 37068216.
Lee BO, Saragih ID, Batubara SO. Robotic arm use for upper limb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Kaohsiung J Med Sci. 2023 May;39(5):435-445. doi: 10.1002/kjm2.12679. Epub 2023 Mar 31. PMID: 36999894; PMCID: PMC11895899.
Sheng R, Chen C, Chen H, Yu P.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neuroinflammation. Front Immunol. 2023 May 22;14:1197422. doi: 10.3389/fimmu.2023.1197422. PMID: 37283739; PMCID: PMC1023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