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

3面向切入,保握中風後黃金復原期

中風後,該怎麼辦

通常身邊親人發生了中風,一定是趕緊送去醫院或撥打119,到達醫院後,評估是否為出血性或梗塞性腦中風,任何時刻都不想錯過所謂的「黃金期」,等生命徵象穩定後,開始需進行復健訓練,也包含物理­、職能、語言…等治療

除了在醫院進行常規性復健,若日後返家該如何去增加與維持目前的身體狀況這也是值得去思考的問題,以及病人與家屬之生理、心理、社會、心靈層面都需全面性照顧。

舉例來說:

日常生活裡的床邊翻身、坐到站、行走、上下樓梯、跨步、蹲…等,都需要重新再做練習(訓練),因為中風過後會伴隨著異常的張力,有時候不是力量不足,而是不正常的力,導致患者本身無法自行控制和發揮正常該有的力量去做任何事情!

復健不僅是肌力訓練,更要專家協助張力調控

引導及誘發該有的力,是非常重要!如果長期使用不正常的張力,會導致日後很難去矯正回原有的型態,而就會看到日常生活中,有些中風患者行走時都是呈現中風側之手臂彎曲和腳異常伸直之張力。

患者本身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情況,此時,物理治療師所給予的治療與方針及其重要,全面了解患者能力與無法突破的困境,給予患者屬於他(她)自己的復健運動處方。

坐站之路有技巧,重心、擺位、角度皆細節

在醫院的過程中,學會翻身之技巧,而坐到站看似簡單,但其背後也需要運用許多小技巧,腳的位置擺放、身體需往前傾幾度、重心該如何去做引導…等

行走時,拿著輔具與短距離沒拿輔具行走也是需要練習,除了控制好下半身,上半身(軀幹)也是要去注意,意味著身體重心有無轉移。

上下樓梯,是日常生活裡都需要執行的事情,除了大家熟悉的技巧,好腳(非中風側)先上樓梯,壞腳(中風側)先下樓梯,這背後也隱藏著要如何訓練腳踝能夠做出背屈,而非垂足,也是值得去做著墨與學習。

無論在家中或日後需要行走到外頭,跨步與蹲也是不可或缺之動作,行走在不平面之道路和突如其來的障礙物,對於患者來說也是一大考驗,除了有「好的力量」去做動作,整體力量的運用的「協調性」也極其重要,不會像機器人般的模樣在做任何事情。

中風復健不只是動作上的復健,更需心理上的專業陪伴

復健,看似是一條漫長之路,每位患者或許都會感到非常無力與無助,有時候表現的較好,有時候表現的比較差,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但把時間軸拉得更長遠一些,其實這一條線都是往上成長,都是有在進步的。
透過物理治療師的幫忙,相信我們都會一同成長­、進步!

(圖文/ 郭香岑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