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肌少症?
肌少症是一種以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其症狀為骨骼肌質量和力量逐漸喪失,
進而降低執行日常任務的能力,並導致獨立性的喪失,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研究顯示,六十歲以上族群的肌肉少症盛行率為 5%-13%,而八十歲以上族群的肌肉少症盛行率則為 11%-50%。
臨床上多透過理學檢查、自我症狀問卷調查以及各種測試,來確定個案肌少症的嚴重程度來診斷。
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於2019年發表之文章,可由以下指標來診斷肌少症:骨骼肌質量、肌肉力量與肌肉功能。
肌少症的診斷和治療
- 骨骼肌質量 (Muscle mass)
由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 (DXA) 與生物阻抗分析 (BIA)量測骨骼肌質量,
前者標準為:男性< 7.0 kg/m2,女性< 5.4 kg/m2;後者標準為:男性< 7.0 kg/m2,女性< 5.7 kg/m2
2. 肌肉力量 (Muscle strength)
手部握力測試:男性手部握力<28 kg,女性手部握力<18 kg
3. 肌肉功能 (Muscle function)
以功能性測試得知肌肉之功能表現:
六分鐘行走測試 (6-metre walk) 行走速度≤1.0 m/s;
五下坐站測試 (Five-time chair stand test) 花費時間≥ 12 s;
簡易身體功能評估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 量表≤9分
而治療部分,阻力訓練是目前實證最有效刺激肌肉生長的治療方法,或以增加運動量、改變生活方式來逆轉衰弱失能。使用荷爾蒙補充劑來增加肌肉質量的可能性則仍在研究階段,尚未納入臨床治療。

肌少症的危險因子
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如以下:
- 自然老化
- 營養不良
- 活動量低
- 心血管疾病
- 牙科疾病或是代謝性疾病等狀況

肌少症年輕化
雖說自然老化過程是肌少症最常見的原因,
然而肌肉量降低和肌肉力量減弱始於三十歲至四十歲,並在六十五歲至八十歲之間急遽加速。
再加上現代人久坐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飲食和其他健康狀況,都可能導致肌少症提早發病。
肌少症的後續效應
肌少症顧名思義是以肌肉質量和力量表現症狀的疾病,但其涉及的遠遠不止是肌肉骨骼系統的變化。
由於肌肉量減少,整個人體的基礎代謝量也會跟著變少。
換句話說,當肌肉量變少時,人體自然會減少攝取食物,並進入「越吃越少」、「越來越沒力」、「因為沒力而更不想動」的惡性循環。
而這個惡性循環,最後將帶人步上「衰弱」的狀況,則死亡率會大大提升。


從現在開始,預防肌少症
由於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以及慢性病年輕化,
使得肌少症的族群年齡也有逐漸下修的趨勢。
因此凡有上述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推薦您來全星物理治療所,
使用高階Inbody儀器,精準分析身體組成與肌肉量,
且由物理治療師進行專業評估,以提供適切的個人化運動處方及運動安全建議。
藉由後續訓練能夠有效預防肌肉量和體能下降,
往更健康且高品質的生活邁進,更有餘裕可以體驗精彩的生活!

註:簡易身體功能評估 (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總分為12分,包含三項測試:站立平衡時間、步行速度和從椅子坐到站起速度。其施測方式如下:站立平衡分為雙腳並排站、雙腳半並排站以及雙腳一前一後站。步行速度則是以一般速度行走六公尺。而椅子坐到站測試,受測者雙手交叉抱胸,以最快速度坐站五回。
(圖文/高羿綸物理治療師)